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平台的工作,本平台于2022年10月31日24:00后,迁移到【校本教研云】。请前往【校本教研云】完成能力点。
不止于备课
切换分站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平台的工作,本平台于2022年10月31日24:00后,迁移到【校本教研云】。请前往【校本教研云】完成能力点。
时间:2016-07-21 17:14:07
泸溪一中 刘沅沅
一、试卷分析
试卷知识覆盖面宽,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考查。试题难度适中,有一定的区分度,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第一轮复习的效果,诊断知识的掌握情况。本试卷有如下特点:
一是紧扣教材、考纲,强调对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的考查。如第34题考查了民族平等的含义;还考查了影响价格的因素、矛盾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这些都是教学中的重点。
二是具有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就一个话题,试题从各个方面设问,考查学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利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24-27题围绕物价上涨的问题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全方位地考察了学生提取复杂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是应用性。围绕着现实问题,利用教材主干知识加以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如选择题中考查经济社会中物价上涨问题,政治生活中的国家机构改制问题,都紧密结合现实和历史事实来考查学生有应用能力。
四是体现出时代性。试卷结合时政,但是又不处处局限于时政。而结合时政命题的试题,则重视了对当前热点问题的考查。如,材料中引用了“嫦娥一号”绕月飞行的成功、2008奥运会、全球气候变暖等。
五是局部的创新。 第40题体现出的新课改精神。新课改的精神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一精神在最后一题综合探究题上得到充分体现。这道题结合“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热点,以地球气候变暖为背景材料来设问,考查学生的综合认识、评价和探究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种题型预计将会成一种流行,对教师后阶段的复习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六、在知识点全面性上有所欠缺。选择题12题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比例为4 ∶4 ∶4 ,比较合理;但是问答题的分值分布上,经济学过多,政治学偏少,39题第3问指向不明,很多学生不知道答政治还是经济学知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答成了地理题目。而且,在哲学知识的考查中,根本没有涉及唯物论的这一重要知识块。
二、成绩统计
本次考试,参考人数为474人,最高分81分,年级平均分为51.34,及格率为27%,优秀率为0,分数段分布如下表:
分数 | 80-90分 | 70-80分 | 60-70分 | 60分以下 |
人数 | 2人 | 19人 | 108人 | 345人 |
三、结果分析
1、考生对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理解掌握不够。如选择题的第33题 考查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 ,考查的是学生对书本基本知识的再现,但有些学生对该记忆的基础知识没有准确背诵记忆结果丢了不该丢的分;简答题39题第二问请运用经济常识结合材料分析企业振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措施;还有几条单项选择题也是由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掌握不够造成的。
2、考生审题不细,审题容易发生偏差失误,不能从设问和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导致答案偏离设问。如:选择题31题:“榜样力量”的哲学依据是?有一部分学生在审题时没有抓住这一问题的指向性,结果在回答问题时偏离问题,误选了D项;选择题的第28、35题也有好多学生是由于审题不细造成错误。还有在材料题39题第4问中,要求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提出这一奥运主题由部分审题不清简单理解成了人生价值观的知识,还有40题第6问很多同学没有注意要答认识论的道理,导致较多失分。
3、考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如:论述题第39题第2问要求学生把知识和材料结合起来回答问题,但学生不能根据材料从教材中提取出有效知识,也不会把教材知识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要么只看到材料而忽视了书本知识,要么只回答了书本知识而没有结合材料;
4、考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弱,不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不到位,迁移知识的能力欠缺,不能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如:第39题第一问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在于思考问题不全面,理解不深刻角度单一,思路狭窄,得分少,大部分同学没有答到依法治国原则 。
5、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解答主观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部分学生客观题的得分较高,但主观题的得分却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各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看到题目想到什么写什么,往往答不到“点子上”。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还存在思路不清晰,语言不规范,运用政治术语的能力欠缺的问题。
6、学生在把握做题速度上的能力欠缺。有大概15%的同学试题没有做完。
四、改进意见
(一)认真分析试卷情况,进一步掌握和分析学生的实际。要增强计划意识和目标意识,根据复习要求,将现在到高考的时间分解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和重点(包括重点学生、重点知识、重点技能、重点题型);明确每一个阶段的每一节课的复习目标,并及时反馈、适时调整和补救。在课堂教学要讲练结合,精讲精练,树立“宁可少做十题,不如精讲精练一题”的观念,提高训练的效益。在每一次训练中贯彻下列要求,注重每次练习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①要强调审题,找准关键词,寻找相关联的知识点;②格式要正确,条理要清晰;③提醒学生紧扣问题,用词要准确,避免答题的随意性。④每次练习后都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感悟,提升解题能力。
(二)针对这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后阶段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夯实基础。复习教学中应立足教材,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引导学生力戒浮躁,静心地对照考纲要求和今年的时政重点热点看书,对重点的基本概念等要深化和细化,透彻理解,形成体系,全面掌握,牢固记忆,灵活运用。
2、提高能力。在复习教学中要精选练习,从审题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在训练中要注意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自己组织答案,教师给学生恰当的、有意义的帮助,使学生在解题实践中总结并真正掌握各类主观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在训练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知识迁移和整合能力。针对高考问题立意和能力立意的要求。学生的能力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强化。如:(1)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2)分析问题的能力(3)辩证思维的能力(4)解决问题的能力(5)表述表达的能力。还必须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答题规范和答题速度。缺乏规范意识往往是学生解题失误的重要原因。今后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帮助学生学会审题,审题肢、题干、审设问的技巧,帮助学生养成从材料中找关键词和关键句的习惯,帮助学生形成从众多原理和相关原理中进行筛选取用的能力。
3、规范训练。复习中进一步加强答题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让学生明确规范审题、规范解题、规范答题、规范表述、规范书写是取得高考理想成绩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对规范长抓不懈,在平时课堂回答、做作业、检测的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做到思路清晰,语言规范。
4、调整心态,以充满的信心、饱满的精神参加高考。
2008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