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平台的工作,本平台于2022年10月31日24:00后,迁移到【校本教研云】。请前往【校本教研云】完成能力点。
不止于备课
切换分站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平台的工作,本平台于2022年10月31日24:00后,迁移到【校本教研云】。请前往【校本教研云】完成能力点。
时间:2018-04-23 16:38:47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理论,也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春秋战国“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具有高超水平的歌唱,到汉乐府的“相和歌”,唐诗宋词的“吟诵”,从宋代的说唱、元代的散曲、戏剧、杂剧,到明清的民歌、戏曲等,形成了丰富的声乐演唱形式和多样的声乐艺术风格,祖先们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文化遗产。
历代的民族声乐艺术家、理论家,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唱法特点和表现规律都有精辟的研究、独创的论述和比较全面的总结。早在公元前春秋战国暑期的《礼论·乐记》中,就对歌唱的呼吸方法有“上如抗、下如坠”的呼吸支托感,对旋律的吐字和行腔要求“如贯珠”一样清晰流畅与精湛准确的论述。特别是到了元朝、明朝、清朝,声乐理论研究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诸多有代表性的优秀论著相继而世,有元朝南芝庵著的《唱论》,明朝朱权著的《词林须知》,明朝魏良辅著的《曲律》等,都是我国历代声乐理论著作中的精华。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全面地论述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歌唱的技巧,咬字吐词的方法,作品的情感表现与风格特征,显示了对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独到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要求,对现今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无论科学性、实用性都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而作为肩负传播音乐文化与普及音乐教育重要使命的音乐专业教师们,重视和加强民族声乐教学,对声乐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声乐作为一门文化蕴涵极为丰富的表演艺术,不仅要展示出演唱者的技能,还要表现出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所以,声乐艺术又是一种民族文化。而说到对声乐传统文化的继承,其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声音技巧,去表现蕴涵在作品中的民族文化。众所周知,声音的技巧是以科学的发声理论作为指导,并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严格系统的训练才能获得。说到发声方法,多年以来,声乐比赛中对唱法作“美声”与“民族”的划分,好像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有很大区别,这一思想也曾渗入我们的声乐教学中,并产生了很大影响,似乎一定要区分好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才是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我们的声乐教学观念,特别是民族声乐教学观念,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被束缚在某种教学模式中,导致培养人才的单一性和“千人一声”的局面。但其实,科学的方法是由人声各器官及其在发声过程中的工作原理决定的,是符合人体发声生理运动规律的方法,根据人类发声器官的构造与发声运动原理的同一性,人类发声的科学方法是大体相同的。“美声”与“民族”应是在同一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不同的仅仅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声乐艺术风格,而不应是唱法的分类。“Belcanto”原意指“美歌”,而并不是指唱法。纵观中西两声乐理论,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的声乐演唱,在呼吸、共鸣等的要求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些是歌唱发声的科学共性。美声唱法强调气息、腔体等,我国民族传统唱法中,早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关于气息、腔体、咬字等的论述,如:清朝的王德晖、徐沅徵《顾误录》中写道:“气由声也,声由气也。气劲而声发,声发则气振。……”唐朝的段安节《乐府杂录》一书中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吸乃噫其调,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所以把发声方法冠以“美声”与“民族”之分,从本质上讲,是没有尊重人类歌唱在发声上的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而且,把两者作为唱法而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也并非根本意义上的对声乐民族传统的继承,且对声乐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并不具有积极意义。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来讲,不应被框定的某种“唱法”之中,这样将不利于他们的歌唱潜能的全面开发,其结果是声音表现单一,演唱曲目与不同风格表现的适应性不强。所以,声乐教师在上声乐课时,对学生尤其是初学者,不要冠以民族与美声之分,这样不符合音乐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然而,在尊重了客观规律、用好了科学方法的前提下,作为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还要体现其独有的艺术性。因为任何民族、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与内容的传统。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传统是建立在传统的民歌、说唱、戏曲和歌舞的基础之上。在声音上要求甜、脆、圆、亮等;在演唱上讲究以字行腔,声随字发;在表现上要求润色,讲究意境和韵味,并以情感表现为核心。这些在传统声乐艺术表现中的要求,构筑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由于语言是形成歌唱艺术风格的核心因素,在传统声乐艺术的审美中,“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是其重要的特征。所以传统的歌唱,历来比较重视咬字,对语言要求相当严格。在历代声乐理论中,对唱歌语言的论述也十分丰富,如清朝徐大椿的《乐府传声》中就写道:“凡曲以清朗为主,欲令人人所知唱之为何曲,必须字字响亮。然有声极响亮,而人仍不能知为何语者,何也?此交代不明也。何为交代?一字之音,必有首腹尾,必首腹尾音已尽,然后再出一字,则字字清楚。”传统声乐在演唱时除了要求“字清”以外,还要求正确地运用语气、语势、语法、语调等语言表现手段,并把它们同唱歌发声结合起来,把歌词的意境完整表达出来。所以,民族声乐传统的核心应是以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把语言与发声完美结合,并由语音音调特征而形成的歌唱韵味与风格。教学中对声乐民族传统的继承也应体现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与丰富的民族语言的结合上。在对学生的训练中需解决好的歌唱技术问题,同样也应是在科学的发声方法基础上,掌握和运用传统和吐字、咬字技巧,并使两者有机、完美地统一在民族声乐审美特征的规范之中,从而赋予声乐民族传统以新的生命力,再现声乐民族传统的风采。也就是说,既要做到语言的吐字、咬字不影响喉咙的打开,气息的通畅和音色的统一,又做到声音的贯通与圆润,不破坏吐字的清晰与语言特色的表现,做到字声统一,声情并茂。
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风俗多样,语种丰富,各民族和地区都有其语言音调及发音的特殊性,由语言音韵的不同而产生的演唱风格也不尽相同。所以,声乐民族传统中的艺术风格应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继承传统、发展民族声乐,仅用国语演唱好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还不够,还须用不同方言演唱好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歌等。相比之后,后者比前者更为必要,因为它是我们声乐民族传统的重要体现。正是由于多地方、多民族的民歌演唱,才汇聚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绚丽多姿的声乐艺术风格。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民族文化离开了传统,其文化就会因无根基而枯竭,甚至消亡。但是民族传统也应是变化发展的,它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民族审美意识及观念的更新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而变化的,它的变化发展体现的是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而且,传统的并非都是最优秀的,继承不是为了还原,而是为了发展。意大利“Belcanto”之所以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歌唱艺术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它在几百年的历史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使其在继承与发展中逐步走向完善。它不仅拥有科学的理论与训练体系和一整套丰富的演唱曲目,而且它与各国的语言相结合,并在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不同国家和民族声乐美学特征的“Belcanto”歌唱艺术风格。如今,它早已走出国界,成为人类共同的世界性歌唱艺术。而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要发展,走走向世界,则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人类优秀的唱歌艺术经验,不断有所创新和发展,并在继承中学习其精华,完善其不足。由于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中,存在着声部划分不细,歌唱时喉咙不够打开,声音支点较浅,造成声音线条过细,缺乏浑厚与力度,在表演风格磅礴的歌曲时,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气势。这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当代民族声乐审美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现代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地民族声乐发声方法中的精华为基础,学习和借鉴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声方法,结合我们传统的吐字、咬字技巧以及声音的润色与民族情感的表现方法,既充分体现出民族性,又体现出科学性与时代性,与时俱进,才会让我们民族声乐艺术永远立于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