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木塘镇,有这样一位基层人大代表,从她的谈吐中可以看到她对孩子的亲和,从她的故事中可以了解到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她就是县人大代表、松木塘镇桥头河学校教师文赛娥。
咬定青山,用课改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1999年,师范毕业的文赛娥被安排在松木塘镇任教。近二十年时间里,文赛娥就像咬定大山的一棵青松,把人生理想和教育事业融为一体,辛勤地耕耘着,执著地追求着。
桥头河九年一贯制学校是一所偏远山区学校,距离县城近40公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源流失严重,桥头河学校从能容纳900名学生的完全中学转型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九个年级学生总共才不到400人。
要怎样才能留住学生?怎样才能使学校走出困境呢?这是文赛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她认为,只有课改才是留住学生的关键。2012年11月,文赛娥到株洲市七中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学习,回来后她就依样画葫芦。但因为缺乏经验,又与常规授课方式不同,甚至有家长直接跑到校长办公室对文赛娥的做法提反对意见。
为什么株洲市七中的学生在课堂上能游刃自如、我的学生却说也说不出、写又写不好呢?……这些都困惑着文赛娥。2013年4月,文赛娥再次来到株洲市七中,通过采取“师徒结对”、跟班学习等方式,文赛娥将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一一解决了。这次回校后,她认真学习新课标,制定课时计划,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的不同,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力求使教学方法新颖。她所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师徒结对,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讨论的欲望,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逐渐形成了教学管理特色,所教班级成绩一直处于前列。文赛娥任教的113班在2014年中考中综合成绩排名全市第七、全县第二,语文成绩排名全市第四、全县第二;116班在2017年中考中综合成绩排名全市第十、全县第三,语文成绩排名全市第三、全县第一。
辛勤的汗水换来丰硕的成果。2011年,文赛娥被评为全县首届县级骨干教师;2014年被评为桃江县第二届优秀班主任;2015年被评为全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2016年被评为桃江名教师;2017年被评为桃江县优秀教师。她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国家、省级获奖。文赛娥得到了同事的肯定、学生的钦佩和家长的信任,更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今年,文赛娥作为优秀教师典型,在全县进行巡回演讲,向更多的教师朋友们分享她的成长史。
在文赛娥创新推进课改的引领下,桥头河学校被评为了益阳市课改样板建设学校,近年来的招生数量不降反升。“今年,我们学校班级由九个班增加至十个班,而且还有不少家长联系,下学期要转来我们学校呢!”该校校长黄进军说道。
春蚕吐丝,当代表力促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在很多人的眼中,文赛娥有点“笨”。她婉拒了县城学校的邀请,留在了大山深处的小学校里。但文赛娥说:这里的孩子需要我,山区教育需要我。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除了自己和丈夫两个人都扎根乡村学校之外,文赛娥还时刻关注着乡村教育事业的未来。
在乡村学校摸爬滚打近20年的文赛娥深知,由于交通不便、师资不足、硬件不齐等一系列因素,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现象严重。文赛娥在系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充分调研松木塘镇教师队伍现状之后,向县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提出了完善县域内教师轮岗制度,充实农村师资队伍,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等建议,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文赛娥准备向大会提交《关于实行新任教师岗前代课制度的建议》,再度聚焦农村学校师资问题,力争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文赛娥说,成绩属于过去,路还在脚下延伸。她将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分分秒秒地珍惜宝贵的时间,真真切切地为学生无私奉献,踏踏实实地做该做的工作,用爱浇灌这片肥沃的土地,用青春乃至生命培植山区教育的希望。

文赛娥给学生上课 詹薇 摄

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詹薇 摄

文赛娥所获得的部分证书 詹薇 摄


课间时间,文赛娥与学生们开心玩耍 詹薇 摄

文赛娥在批改学生作业 詹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