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素养知识概览
- 分类:教学研究
- 发布:唐海峰
- 日期:2022-11-18 15:26
- 阅读量:44
(一)具体内容: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大素养。
(二)内涵解读:
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发展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并在语境中整合性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口、笔语语篇所传递的意义,识别并赏析其恰当表达意义的手段;有效使用口、笔语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础要素,是英语学科的标志性要素,是英语课程的一个具体目标,而不是全部。在英语教育中,语言能力需与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要素协同、整合发展,才能够切实达到英语教育育人的目的,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语言能力在英语课程目标中的新定位,体现了《英语课标(2017年版)》对语言能力的实质和内涵的把握,有助于在英语教育中切实落实普通高中教育的总目标。
2.“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导向。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成长为有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因此,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文化学习、品格塑造的过程。
3.“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分类、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
在英语学科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语言与文化现象、分析和比较其中的异同、归纳语言及语篇的特点、辨识语言表达的形式和语篇结构的功能,分析和评价语篇所承载的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等英语学习活动和实践运用途径,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建构、辨识、评价、创新等思维方式,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提高思维品质。同时,思维品质的提升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以及形成跨文化意识。
4.“学习能力”。
英语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动学习、积极调适和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包括态度、兴趣、动机、习惯、意志、方法和策略等维度,具有个性化、自主性、发展性、可迁移性、可持续性等特点。根据《英语课标(2017年版)》的界定,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能力是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条件。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做好英语学习的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英语学习能力对学生实现英语学习目标、全人发展和终身学习至关重要。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拓展学习能力,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文化意识的培养、思维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