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在《风筝》一课中体现人文素养的培养
- 贺军
- 教学感想
- 2018-04-28 15:20:43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更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如何进行培养?怎样的培养才会更有效?在培养素养的同时又提高语文技能素质?近不久听了一节五年级的语文课——《风筝》,现在笔者就这篇课文自身的一些理解与大家进行交流。
通过站在学生的后面,跟着学生默读课文,大概地了解了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弟弟很喜欢玩风筝,而作为兄长的“我”却对弟弟的行为非常鄙视,认为这是没出息的表现,有一次居然将弟弟未做完的风筝踩烂,只到后来“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想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时,弟弟已是成年人了。
虽是很短的一篇课文,却是一篇很好的人文素质培养的素材,我大体归纳了一下,老师应该要在这几点上做文章,帮助学生理解。
一是对学生进行实践精神的培养。
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动手操作也是学习知识的方法,动手也是构建知识的有效途径,在现行的教育状况下,大大多数学生懒于通过实践活动去探索知识,只会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这样构建的知识体系是缺乏创新精神的,在今后的学习或更远的工作中将起到不利的影响,这一点,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要铭记于心。笔者认为在这里可以这样处理,教师可以先作一个问题调查:同学平时喜欢玩什么玩具或是游戏?学生回答后,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一些内容组织讨论,那些游戏是有意义的,哪些又是没有意义的?从一些有意义的动手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或是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这些都可让学生说出来。
二是要培养孩子有一颗怜悯之心。
现在的孩子很难体会到别人的痛苦,与他们所处的优越生活条件有关。文中讲到“弟弟”的风筝被“我”踩坏了,“弟弟”的最大的兴趣爱好被禁止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弟弟”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很多孩子光从文中来理解是感受不到这种情感的。如果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探讨,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如果在生活中,如上所讨论,有些你最喜爱的游戏或是玩具,对个人来说又是有益的,却得到家中大人的禁止,如玩具汽车被扔掉,篮球被藏起来等等,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生活中自己的遭遇来感受课文,我想对文中“弟弟”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三是引导学生通过换位而有一颗包含心。
着重抓住文中的“我”来进行,“我”为什么会鄙视弟弟的这种行为,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假如通过换位你是大人,你也是家长,你为什么会禁止小孩子玩这些游戏?以此为契机,顺势让学生理解到家长的良苦用心,认识家长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家长的做法也就会存在一颗包容之心。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游戏是对身心发展有益的,哪些游戏又是有害处的,有利于改正平时的不良行为。
四是对学进行知错即改的思想品质培养。
文中的“我”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虽然已经迟了,但毕竟是认识到了,且有改错的措施。结合平时学生的生活实际,可让学生说说自己以前有什么做错的事情?做错之后有什么感受?又采取了什么样的补救措施?等等,通过这样的课堂大讨论,将这节课的引入深处。
五是通过讨论的这种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尊重别人。
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观点和兴趣爱好,尊重别人人格也是这节课文中所包含的重要人文思想,这节课就是要通过这种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不同的观点说出来,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育孩子对同学中的不同观点,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尊重,进一步教会孩子们对他人人格的尊重。切不可像课文中的“我”一样,到后来觉得自己错了连后悔都来不及了。
从上可知,对语文教材深入挖掘,既可提升学生的说、听、想等语文技能,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