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数学课堂中如何使用过渡语言
- 贺军
- 教学感想
- 2018-05-02 18:33:21
一节数学课,其间是由很多个环节组成,怎样让学生理清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有效教学。我觉得,环节之间的过渡性语言是非常关键的,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过渡性语言又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表扬激励性过渡语言
表扬和激励是课堂中调动孩子学习的常用手段,但并不是时刻都用效果就会好,应有选择地使用才好。在教学环节之间使用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上一环节的内容刚结束,孩子们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这时就要表扬一番,即有整体性的表扬,又要有个体性的表扬,即表扬孩子们在上一环节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又要激励孩子去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以取得更好成绩。例如在一年级数学《数一数》的教学中,孩子通过观察图片,能很快比出对应整齐的两种物体之间的多少,接下来老师可以说:同学们的眼睛真是太厉害了,一下子就看出了这两种物体的多少,接下来的任务会更难,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通过这番话,激励孩子去完成更高难度的任务,也更利于后面的组织教学。
二、总结概括性过渡语言
数学是知识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通过一些直观形象的操作、训练,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形象中归纳出抽象的概念,形成一定的数学认识。因此,在适当的时机,尤其是在一个教学环节结束之后,老师要善于向学生传授这种归纳能力。例如在《数一数》这一课中,孩子们在比完摆放的杂乱无章的两类物体之后,这时教师适时地对这个知识点进行归纳小结:将摆放得杂乱无章的两类物体摆放成一一对应的情况下,发现很快就能够比出两样物体的多少。归纳之后,教师马上又有意识地说:下面我们就用刚才我们得出的方法来很快地比较这两类物体的多少。边说边出示情景图进入下一个环节,下一个环节就进行物体无序摆放比多少的训练。这样通过归纳再训练,达到培养孩子概括及运用知识点的能力。
三、提问导疑性过渡语言
提问教学是数学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一般来说,老师们喜欢在一个环节中,也就是在一个教学内容上针对知识点的特点及学情状况,采用提问的方式将重难点一一突破。其实不然,在环节与环节之间,采用提问式的过渡语,促使学生将学习的热情始终保持。提问可以采用老师提问和学生提问两种方式进行。例如在《数一数》一课中,在观察完主情景图后,孩子们找出了图中各类物体的数量,并说出了哪些物体之间的数量是相等的,下一环节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比各类物体数量的多少。这时老师可以用提问导疑来过渡:刚才我们找出来的物体的数量都是相等的,还有其它不相等的物体吗?学生答:有的物体数量多,有的物体数量少。老师继续导疑:你们能不能找出来?哪个比哪个多?这样顺利进入到下一环节教学中。这一环节结束后,还可以通过谈话让学生提出问题来,如老师说:除了谁比谁多外,还可以发现什么?学生在引导下提出问题:我发现了谁比谁少,请问同学们,谁来说说哪些物体比哪些物体要少?这样让孩子的提问带动全班孩子们继续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这样的过渡,学生的学习兴头自然高涨。
由上可见,教师能合理地使用过渡语,整个课堂显得流畅自然,孩子们学习的注意力也不会容易被分散,教学效果自然也是让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