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平台的工作,本平台于2022年10月31日24:00后,迁移到【校本教研云】。请前往【校本教研云】完成能力点。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平台的工作,本平台于2022年10月31日24:00后,迁移到【校本教研云】。请前往【校本教研云】完成能力点。

免费开通校本教研云>
查询历史考核记录>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吴娟的个人主页

  • TA的主页
  • TA的资源包
  • TA的文章
  • TA的荣誉
当前位置: 贝壳网 > 吴娟的个人主页 > 我的文章 >基于语篇分析的阅读教学设计 ——以《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例

基于语篇分析的阅读教学设计 ——以《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例

吴娟
教学感想
2020-07-03 23:39:12

一、本课文的语篇教学价值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课文,从文本来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从学情来分析,学生们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并不陌生,之前学习过他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对陶渊明的生平有大致了解,陶渊明的“隐士”形象深入人心。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一篇特殊的文章,有特殊的教学意义。

从该语篇的信息结构看,由两大板块、三个层次构成。第一板块是“序”,第二板块是“辞”。“序”的信息容量很大,质朴而真诚,可称得上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既概述了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也写出了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辞”则是陶潜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和向往。三个层次也很明晰,一是总结过往,二是直面现实,三是规划未来。“序”主要是总结过往、直面现实,“辞”主要是规划未来,特别强调了自己的高度清醒,从“悟”“知”“觉”就可以看出。

从该语篇的交际目的看,本文是写于作者辞官之后,语篇作者始终以经验者身份表现自己的情感生活,再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序”中写家境、求仕、辞归的原因等内容,非常详细,主要突出的是自己特殊的人生旅程和复杂的心路历程,既是对过往的回忆与总结,也是面对现实和规划未来的重要原因。“辞”的内容却是在看似甜蜜的生活中流露出割不断的心痛,采用的是化虚为实、缘情造景之写法。

 

二、语篇分析的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尤其指出要发展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在我们看来,这不仅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也是对引入语言文字运用知识进入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的强调。《课程标准》这一纲领性文件强调了“语用”,并且是在真实又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语言的运用。各方学者对“语用学”、“语篇学”与语文教育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然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语文课程体系仍在探讨与研制中。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不仅不该遮蔽语篇分析视角,还须强化语篇分析观。首先,语篇分析更关注文本的言语世界,由浅层走向深层,由言内走向言外,进而完成交际目的。其次,语篇分析更关注文本的信息结构,能更好地立足于语言这一根基,走进思维、审美和文化,有效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此,笔者认为,语篇分析是培养“语用”能力一种有效的手段。于是选择了《归去来兮辞(并序)》探索,做出基于语篇分析的教学设计,以期为往后的语文教学带来实践与理论上的启发。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了解“序”和“辞”的文体知识;疏通文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语篇中获得美的体验,感受田园生活美好,并且能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自主创造。

4.文化传承与理解

结合有关背景知识,了解隐逸文化,探究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

 

(二)教学重难点

将静止的文本还原成鲜活的生命姿态,了解作者陶渊明的本意和文本呈现意。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学习

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2.提出疑问,含英咀华

(1)教师范读,学生诵读

熟悉学习内容以声传情,营造情感氛围,调动学生兴趣;学生诵读,熟悉课文,初步进入课文情境。

2找出六问句,探究疑问词

 在反复朗读过程中,找出六个反问句,翻译、总“胡、奚、焉、何五个疑问词的意义及用法。 六个反问句如: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①何不委心任去留?(为什么)

    :①复驾言兮焉求?(什么)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3品读六问句,探究深层情感

1. 解读反问句,读出反问语气。反问句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句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2.先独思交流,小组合作探究,把六个反问句分配给六个小组,每一小组员反复阅读与之相关的内容,独立思考之后,进行合作探究,落实对文章深层

情感的探究。

2. 分享探究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起句的“田园将芜胡不归”,无异是对自己的质问,对自己处境的彻悟。在作者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他生存的根,是自由生活的象征,是精神的栖息地。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田园的召唤让他心意坚决。

    ②奚惆怅而独悲?

“惆怅而独悲”的原因是“心为形役”。为五斗米折腰事人,深感屈辱和仄倦;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官场如“尘网”“樊笼”,逆情悖性,违心违己,束缚心性,站污灵魂,深感惭愧,惆怅悲伤。田园遗失,违背内心,这是他内心的伤痛。

③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复驾言兮焉求”就是“不驾车出游追求什么”。不追求的原因:一是与世俗格格不入,官场生活的惨痛经历使作者不堪回首;二是有亲人情话相谈、琴书相伴的融洽欢快,有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有搜奇览胜的幽雅闲适,有观赏生和生气勃勃的自然美景的心驰神往,陶醉不己。然而一个“焉求”,意味着诗人是曾有追求的,背后是求而不得的无奈。

④寓形宇内复几时,易不委心任去留?

这一反问句恰恰是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委心任运,顺其自然,其实是表达去留难定,心力不及的无奈和痛苦。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这一反问句否定了忧心忡忡、心神不定的犹豫不决。其实遑遑“欲何之”体现了一种茫然无措,正暗示出平日里心有所求,志有所得而不能实现、无力改变现实的煎熬难耐。

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表达的是要乐天安命,坚信不疑,却折射出何去何从、取舍不定的怀疑和忧虑。“聊”是姑且、暂时之意,也暗示出作者这种选择是一种权宜之计。陶渊明既不想迷恋世俗以获取功名富贵,又不屑逃脱人世去飞临仙境,为了保持纯真质朴的天性,他只好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心灵的解脱和情感的寄托。坚定背后是自我宽慰,乐观背后是否定官场、抗争世俗的孤愤和决绝。

 

3.实践笃行,深入探索

(1)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序写了哪些内容?其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些?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①内容:介绍生活背景、思想志趣及写作原因。

  ②原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

(2)“辞”的部分,作者写了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弹琴消忧的读书之乐、与乡邻交往之乐、巾车孤舟出游之乐,却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这是什么原因?小组进行讨论。

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

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4.拓展延伸,文本升华

陶渊明这篇“序”加上“辞”,阐明心声,那么他的心中这篇文章的阅读对象是谁呢?我在跟谁说?

其实文中的交际对象不仅有实实在在的“他”,如同僚、亲戚、朋友,还有一般性读者,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对象—“我”,是此时此刻“我”对自己的提醒,“我”对未来的“我”的期待。

“序”写自己的家境、求仕、辞归、命笔等内容,非常详细,主要突出的是自己特殊的人生旅程和复杂的心路历程,既是对过往的回忆与总结,也是面对现实和规划未来的重要原因。“辞”的内容却是在看似甜蜜的生活中流露出割不断的心痛,采用的是化虚为实、缘情造景之写法。


最新文章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