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平台的工作,本平台于2022年10月31日24:00后,迁移到【校本教研云】。请前往【校本教研云】完成能力点。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平台的工作,本平台于2022年10月31日24:00后,迁移到【校本教研云】。请前往【校本教研云】完成能力点。

免费开通校本教研云>
查询历史考核记录>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吴娟的个人主页

  • TA的主页
  • TA的资源包
  • TA的文章
  • TA的荣誉
当前位置: 贝壳网 > 吴娟的个人主页 > 我的文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感知力渗透 ——以《滕王阁序》为例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感知力渗透 ——以《滕王阁序》为例

吴娟
教学感想
2020-07-03 23:40:03

一、《滕王阁序》的审美价值分析

   《滕王阁序》传诵千古,是中国文学的一道靓丽景致。其语言流光溢彩,不胜收,品读该文,是一次与精美语言的亲密接触”其精妙形式中包孕的情理又富有深蕴,启人心智。”与‘质”相得益彰,“情”与‘理”珠联璧合,是该文的特点。    

本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易驻足于表层形式,停留在感性层面而而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更易得形忘意”,在教学之中,要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并且在赏读独到的语言形式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其中闪烁的思想光芒。

《滕王阁序》,历来令无数文人雅士在其荡气回肠的音韵与意境中沉醉不醒,笔者认为其文的审美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缤纷色彩,恢弘明亮之美

  作者似乎特意在用彩笔勾画出景象,不吝惜油墨,用色也大胆豪放,甚至有一丝新奇,这在古代文学史上应该是罕见的。《滕王阁序》中,王勃用词色彩明亮,内容丰富,读后让人眼前一亮,层峦耸翠、烟光凝、飞阁流丹、渔舟唱晚、雁阵惊寒、暮山紫等均能够体现出自然的鲜艳色彩,为读者呈现出大唐时期的大好河山,使文字内容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视觉盛宴。

“潦水尽而寒潭清”,无一字正面描写天气,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蓝天纯澈,白云飘荡,灿烂温暖的好天气,催使人有光风霁月的心境。“烟光凝而暮山紫”,暮色之中,余晖淡绕,气韵朦胧。极富意蕴的色彩渲染了独具一格的大山,此种用法,此种描绘,无他人能比。“层峦耸翠”“飞阁流丹”,两种艳丽的色彩,展现了无穷的生机与活力。苍翠欲滴的青山,与红艳多姿的楼阁两相映衬,楼阁装点了山水,山水包容着楼阁。多样的色彩,不仅可以赏心悦目,还赋与对象更深的内涵。如紫色的神秘,翠绿的生机,艳红的热情,令人向往,叫人感受到强大的生命力,让人不得不热爱生活。

在教学之中,师生对景色的鉴赏,若错失色彩之一大亮点就很遗憾了。人是对色彩敏感的动物,缤纷色彩,恢弘明亮之美,给人以独特奇妙的审美体验。感悟色彩之美,是审美感知力的渗透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2. 灵动变幻,曲线绵延之美

人生因为经历风浪而丰满,文章因为迭宕而精彩景观因为曲线而多姿。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山山水水,萦回缭绕,变化多姿,令人置身其境,满腹遐想。弯曲的江岸,起伏的群山,融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具有极大的吸引人的力量,增加了空间动态美,打破了环境的宁静,却又使得环境更为幽静。云鹤水鸟的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生动来进行描绘,让画面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将人带人一境界之中去。

文章的情感也有曲线跌宕之美,富于变化。一个“兴尽悲来”,就昭示了作者情感曲线的变幻,陷入了“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感伤之中,并且在后段开始感叹人生无常,怀才不遇。

 

3. 进取精神,盛唐气象之美

    《滕王阁序》视角开阔,文章充满阳刚之气,在文中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进取精神,这也体现了初唐时期国家的繁荣昌盛。作者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深入人心,奏响了盛唐的最强音。《滕王阁序》中虽有流露作者的愁怨,但格调高昂,撼人心魄,给人以积极阳刚之美感。

  富饶和乐丰衣足食,幸福和乐,这是普通百姓所向往的生活。“间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描绘的正是这样的生活。住着高大宽敞的房屋,过着名门望族的生活。富庶快乐看不到奔波劳碌,听不见唉声愁语,它激发人们的巨大的潜在能力,使人感觉到高临在平庸和渺小之上,促使人去和卑鄙黑暗作斗争。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一体。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凝然成趣。叫人体会到落霞的美丽,也感受到孤鹜的奋飞。绚丽的阴柔的美,与搏击的阳刚的力,在天宇之间浑然相融,衍生出一种撼人心魂的独一无二的气象。

 

4. 骈散结合,结构形式之美

《滕王阁序》使用语言极其考究,整篇作品此起彼伏,由低至高,好似山川的走势,起起落落,通读全篇后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到王勃当时心中的情感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时缓时急和抑扬顿挫。

《滕王阁序》辞藻色彩丰富,阅读时能够感受到秋日滕王阁波澜壮阔的场景,宛如聆听一曲山河颂,使读者能够紧跟王勃的节奏,体会文章的千变万化。

《滕王阁序》注重用合理的词句来表达文章蕴含的气势以及意境,通过平仄的合理安排,能够使阅读的感受朗朗上口,充分体现出《滕王阁序》的整体气势。在音节下落时,读者能够体会到王勃壮志难酬的哀叹,音调上升后又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向上的希望,在有限的文字中,作者充分表现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以及郁郁寡欢的内心状态

    《滕王阁序》属于骄文,但也具有散文的特点,在继承前人优点的同时,王勃积极加入各种新元素,文章对仗工整,表达效果突出,内容灵活多变,表达自然。王勃在创作过程中每两句为一对,形成前后之间良好的呼应,同时打破了传统骄文的拘束,寄情于景。长短交叉,诵读感觉朗朗上口。

    莽莽群山之中,一种声音响起,此起彼伏的回声叫人荡气回肠。天地之间,回荡着的是万物相亲相近的应和,演奏着一曲宏大和谐波澜壮阔的交响曲,那又是一种怎样的震天撼地的力量啊。“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自然之力,穿山越水,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对生命的执著。

 

二、《滕王阁序》中审美感知力渗透的培养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审美教育并没有放到重要地位上来,审美感知力的渗透并不乐观,其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审美感知力作为审美的初级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不同角度渗透培养,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与鉴赏能力。

基于此,笔者尝试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五《滕王阁序》这一篇课文为例,归纳总结一些进行审美感知力渗透培养的教学策略。

1. 创设情境感受美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强调了课程内容的“情境化”。教师在语文课堂应该善于创设情境,真实具体的情境形成对于美的感受很有意义。

例如《滕王阁序》,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多是经典美文,都是文章作者依据美的法则创作的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中不仅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还彰显了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和审美元素进行挖掘,在深入感受和体验文本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理解文章内涵,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敏锐性,从而促进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发展。

 

2. 引导朗读把握美

  《滕王阁序》整篇作品此起彼伏,由低至高,好似山川的走势,起起落落,朗读全篇后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到王勃当时心中的情感,所以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诵读是启动视听感官的首要环节,对于充满情感因子的文章,要通过美读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包含着丰富的艺术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锻炼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审美体验,以激发其审美感知。

 

 

3. 利用板书展示美

  现如今,多种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频繁出现,不免让人眼花缭乱,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应该警惕多媒体手段喧宾夺主。板书,是教师书写的本堂课浓缩的精华。板书,不是凭空呈现,伴随着一堂课的节奏应运而生,它能留给学生最深刻的印象,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重要性、有效性。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笔者对于《滕王阁序》的板书设计,预设展现作者王勃的起落。从“四美具,二难并”的志得意满,到“兴尽悲来”的愁怨低沉,再到“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踌躇前行。

 

4. 锤炼语言传递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的工具教师的语言具有示范性,潜移默化渗透美感,在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中体现其影响。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就好像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滕王阁序》这样的美文,教师要讲出其中美感,首先要锤炼自身语言。

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其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三、《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了解作者生平以及阅读《滕王阁序》,学习其深刻丰富的语言艺术,欣赏文词华关的语言探究宏丽壮关的意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

对作品中作者情感志趣形成独立见解,感受《滕王阁序》作品深刻性、优美性性和独创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经典美文中获得美的体验,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王勃及盛唐的诗文作品,感受开阔壮美的境界,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二)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文本分析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读了《滕王阁序》,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才华横溢,闻一多说他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

    二、梳理文脉

    1.探究作品全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与行文的对应关系。

 研读:第一段扣“洪府”,赞地灵人杰,主尊宾贵。

   第二段扣秋日登阁”,显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第三段扣“饯”,写乐极生悲,悲而自勉。

第四、五段扣”,叹知己难遇,盛宴难再。全文以宴会集始,盛筵散结,以宏大气势开篇,以临别赋诗作结,赋体笔法铺陈渲染,景阔大,情曲折。

    2.文中有一关键词,承上启下又提纲挈领,请找出并说明理由。

 研读:“兴尽悲来”为关键词。登临写景是情感的触发点,前是逸兴遄飞绘景,后是悲从中来抒情。由此往前往后梳理,即能整体把握全文。

    三、欣赏宏丽的景色

    1.学生诵读绘景句段。

    2.学生自选语句品析,揣摩绘景匠心,之后交流体验。教师点读重点,适当引导。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写景有何妙处

提示:此句融自然人文于一体,含无尽情思于景物。既赞洪州一带的繁华富庶,又颂此地人才济济。陈蕃下榻的典故,寓有重视人才之意,婉言自己怀才不遇之感。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景有何特点?

    提示:山水相衬,分层描绘秋色之关。先写近水,潦水渐消,碧水清明;再绘远山,山色变幻,多姿多彩。上句淡雅,下句浓丽,山容水态,相得益彰。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何成传诵名句?

    提示:三关奠定名句之基。设景:一句一景,一景一画,水天浩渺,上下浑然一色,描画出旷远的意境。着色:天青水碧,霞红鹜,一红一白,色彩明丽,一静一动,相映生辉。生机关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飞鸟翱翔,秋水流淌,景物鲜活。

    四、体悟复杂的情思

    1.写景佳作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提示:情景相生,借景抒情。

    2.本文借写景抒发何种情思?请试用曲线图示形象地表示王勃的心路历程。

    提示:由此可感受情感的跌宕起伏,从欣赏秋景的逸兴飞扬,之后落到兴尽悲来、自叹失意的低沉,最后又进发出不坠青云之志的高亢。

    3.学生诵读、品析相关语句,之后交流体会。教师点读、引导重点。   

 A.“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用的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何种情思?

    :议论抒情。登阁四望所见绚丽秋景自然引发豪情逸致而放眼浩瀚宇宙体悟天地之大一时宇宙无尽与人生有限强烈对比,个人的渺小感,人生的短促感,无奈的宿命感,都让人悲从中来。

 B.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提示:抒写郁结于胸的仕途失意之悲、怀才不遇之恨从中既可感受王勃强烈的用世之心,又看到他抱负落空、政治失意后内心的悲哀和孤独。这也是一切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极易拨响共鸣的心弦。

C.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勃力求以精美的几句话来表达感悟。

    示例:王勃虽然感慨命运不公,但并未陷入伤感无法自拔,相反,此句体现出他的一种豁达,一种坚持,对理想、志节执著追求,穷而弥坚,白首不移。一介书生无法济世匡时却又积极进取,于痛苦中自励,从困厄中振奋,逆境中的吟唱叩人心扉,奏出了初唐时的生命最强音!

    五、延伸拓展

登高临阁,是中国登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你还知道哪些名篇这类诗文为何经常回荡着兴尽悲来的相似感慨试作探究,并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观点。

 


最新文章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