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舟自横
- 工作记录
- 2024-10-28 18:28:36
九上第六单元语文基础(小说)素养小结表(一)
《智取生辰纲》 | 《范进中举》 | |||
文章出处 | 《水浒传》又称《水浒》,全称《忠义水浒传》,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白话文章回小说。 | 《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的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揭露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对世人的毒害。 | ||
文学常识 | 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 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 ||
节选回目 | 第16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 第3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 ||
主要人物 及其性格 | 杨志:智勇双全、尽忠职守、小心谨慎、粗暴蛮横、急功近利。 吴用:广纳人才、沉着冷静、足计多谋、胆识过人、心思缜密。 | 范进:中举前热衷功名、迂腐无能、逆来顺受、怯弱麻木;中举后虚伪奸诈、世故圆滑。 胡屠户:言行粗俗、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前倨后恭。 | ||
文章脉络 主要情节 | 文章以杨志押送金银担为明线,以吴用智取生辰纲为暗线展开,事件主要情节是开端1(杨志等押送生辰纲出发),发展2-7(杨志一行内部矛盾不断激化),高潮8-12(吴用等人设计引诱杨志等上当喝酒),结局13(杨志等晕倒,吴用等劫走生辰纲),尾声14(补写吴用等人施计过程)。 | 小说以范进中举前后为线索展开,开端1-2(进学被训,借钱被骂);发展3-4(乡试回家卖鸡,忽闻喜报传来);高潮5-9(中举发疯,屠户治疯);结局10-11(乡邻送物,乡绅贺喜)。 | ||
写作技巧 | 双线结构、伏笔照应、对比、人物的语言与动作及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 | 人物的语言与动作及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 | ||
语言特色 | 文白夹杂、方言运用 | 人物个性化语言(胡屠户的粗鲁、范进的迂腐) | ||
主题思想 | 本文通过对杨志与吴用等围绕取夺生辰纲斗智斗勇的过程的描述,刻画了杨志、吴用等几个人物英雄好汉形象,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与艺术表现力。 | 本文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精神状态及社会地位的变化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反映出当时社会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可耻风气,并对其进行辛辣的讽刺。 | ||
启示教育 | 反映了北宋末年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民不聊生,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不足的是小说赞美了一种以充分的物质享受为基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表现出浓厚的市井意识。 |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教育,为读书人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其次应该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只注重考试成绩。最后还应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消除世态炎凉的现象,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尊重和关爱。 | ||
其它知识 | 1、课文中心事件是争夺“生辰纲”,其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2、七星聚义名单:赤发鬼刘唐、托塔天王晁盖、 智多星吴用、 立地太岁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阎王阮小七.、入云龙公孙胜。 | 1、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是什么? 答:科举制度….②社会压力….③个人因素…. 2、请比较范进与孔乙己二个人物的异同。 答:①二者所处时代不同,但反映主题相同;②二者生活遭遇不同,但都是受到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③二者周围人物对其态度不同,但他们追求的结果相同;④二文对人物的表现手法不同,但都是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 |
九上第六单元语文基础(小说)素养小结表(二)
课文题目 | 《三顾茅庐》 | 《刘姥姥进大观园》 | ||
文章出处 |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简历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 |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 ||
文学常识 |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 | ||
节选回目 | 第38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 第40回 史太君二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 ||
主要人物 及其性格 | 刘 备: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胸怀天下、心忧黎民 诸葛亮: 气宇非凡、足计多谋、淡泊名利 | 史太君: 德高望重、稳中有智慧、有组织领导才能 刘姥姥: 朴实直率、俭省节约、粗俗幽默、机敏圆滑、大智若愚 | ||
文章脉络 主要情节 | 三顾茅庐以时间顺序和事情的发展顺序为线索,写了刘备三次去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开端1(力排众议)、发展2(拜见受阻)、高潮3(隆中献策)、结局4(纳贤成功)。 | 一、(1—3):起因(预谋设局)。 写鸳鸯和凤姐为了取悦贾母,商议拿刘姥姥“取个笑儿”。二、(4—10):经过(私下沟通—上演笑剧—众人反应)。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和众人各具情态的反应。三、(11):结尾(道歉感慨)。写刘姥姥的感慨及凤姐、鸳鸯分别向刘解释和赔不是,照应开头。 | ||
写作技巧 | 人物的语言与动作及心理描写、烘云托月、正侧面描写等手法。 | 设计悬念、正侧相衬、人物(外、语、动、神、心)描写。 | ||
语言特色 | 个性化语言鲜明、词语运用精准简明 | 人物群像描写、突出个性化语言(刘姥姥装傻装糊涂) | ||
主题思想 | 三顾茅庐》记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旷世奇才。 | 《刘姥姥进大观园》通过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被鸳鸯和凤姐取笑一事,体现了刘姥姥率直、风趣、热情、淳朴的乡下人本色和非比寻常的亲和力。同时,也通过刘姥姥的活动,突出了贾府的极度奢华。 | ||
启示教育 | 从人物来看学习刘备的谦卑恭敬、礼贤下士的品德,学习诸葛亮的足计多谋、淡泊名利的君子风格;从故事来看告诉我们成大事要有贵人相助、要因地制宜有计划、有目标去实现理想。 | 看懂“笑剧”,我们要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对待刘姥姥底层的劳苦大众;谴责了贾府式的淫逸豪奢无节制的生活。 | ||
其它知识 | 1、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引入诗句以暗示情节、渲染气氛、塑造人物。本文穿插了三首诗,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第一首诸葛亮出场自吟显露自信洒脱的隐士风格;第二首作用是承上启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三首体现其淡泊名利的君子气节以及为后来“星落五丈原”命运埋下伏笔。 | 1、刘姥姥明知是“取笑”,为何还要去扮演“小丑”的角色? 答:扮演“小丑”的原因:①刘姥姥是带着希望得到施舍的愿望去贾府的,因而处处显得卑微,希望能博得贾府上下一笑,好为自己多争取点实质利益。②刘姥姥此行,原本也是为了报答贾府之前给自己资助的恩情。让贾府众人开心,也是她报答的一种方式。 |